“阿蛴(福州话中的‘蝉’)叫,荔枝红;青鸭叫,掼火笼。燕来呀三月三,燕去七月半。年年辛苦缘何事,明年世界又一番。”
寻味福州
温软乡音勾勒出一幅民康物阜、福满全州的悠游岁月,福州神秘的千古面纱也随着清晨朝阳的升起被缓缓揭开。这座千年古城在全球化进程中,既兼收并蓄,也保留着自身独有的文化特色。从国宴经典到深街简巷,从蔚蓝海域到幽暗温房,福州美食到底有着什么迷人的魅力,让其在世界美食之林中稳占一席之地?让我们随着豆子和呈辰的步伐,共同开启一场水陆之珍的味觉盛宴吧!
一场紧张刺激的“速度与激情”机车体验之后,豆子和呈辰来到了中国鼓岭的梅森古堡。在这个古老的避暑胜地中,两位“味觉探索者”也结识了一位新的好朋友——小小疯。这次的味觉旅程从小小疯准备的荔枝蘸酱油中启程,这是来到福州的必吃早餐之一,鲜甜美味,极具特色。准备好了吗?我们的味觉之旅从现在开始~
佛跳墙:佛闻弃禅跳墙来
佛跳墙,又名满坛香、福寿全,发源于福州,闻名于全国,享有“中华第一汤”的美誉。“包容”,可能是对佛跳墙味道最好的总结,就像福州这块土地一样,山海包容。将鲍鱼、海参、蹄筋、鹌鹑蛋等十几种食材分别独立制作成一道菜,再汇聚到一起,加入高汤和绍兴酒,文火煨制十几个小时以上,入口即化。美味珍贵的食材混合浓稠鲜美的汤汁,多种食材的碰撞并没有影响到食物本身的味道,反而使其互相添彩,绵软中带着醇厚,层次分明的口感在唇齿间摇曳。
佛跳墙不仅受到国内各地吃货的欢迎,也是国宴必备的菜肴之一。曾接待过西哈努克亲王、美国总统里根、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等国家元首。
相传,它是在清道光年间由福州聚春园菜馆老板郑春发研制出来的。这次旅程,我们也见到了“郑春发佛跳墙”的传承人刘昌华与吴仁辉师徒。师徒二人不仅一直保持初心,精于厨艺,同修厨德,同时也计划可以在“天猫美食”上线,让更多的人被真正的中国佛跳墙所惊艳。
三位“味觉探索者”不仅品尝了最正宗地道的珍馐,豆子和呈辰之间也展开了一场各显神通的“佛跳墙厨艺大赛”,想知道到底谁才是真正的“小厨神”吗?还不赶紧来节目中一探究竟~
锅边糊:福州深巷中的早晨味道
“栀子花开燕初雏,余寒立夏尚堪虑。明目碗糕强足笋,旧蛏买煮锅边糊。”
——清代郑东廓《福州风土诗》
洋中路是福州城早上最热闹的地方之一,
而锅边糊则是福州人早上最爱的早餐之一。
小故事
传说古时有一家主妇磨了米浆准备蒸九重粿,临时来了客人,家里煮的饭不够吃,主妇灵机一动,在烧着菜的锅边绕烙米浆,既做菜又当饭,客人吃得甚满意,赞扬一番。不久这种吃法在福州传开,各家争相仿效,时久成俗。如今,几乎所有福州小食店都经营锅边糊,几乎所在家庭主妇都会做锅边糊,几乎没有福州人没吃过锅边糊。
鲜香清爽的汤汁搭配柔软薄糯的米浆,撒上些许葱末和酸菜,这碗热腾腾的街边小吃已经成为福建人到哪都忘不了的味道。离乡旅居的福建人在异国他乡一听见“锅边糊”这个词语,就仿佛亲眼看到了家乡那条熟悉的街角小巷,是蕴含恋祖爱乡情谊的风味小吃。
古田银耳:仙子的柔软裙摆
品尝过一盅包含山珍海味的佛跳墙,生活有时候需要淡淡的平静。趟过海水,越过群山,坐在临海的亭台楼阁,品尝一席清香的银耳宴。古田的银耳,潮湿的菇房里一段朽木,开出淡黄色的花儿来。一碗银耳羹,一叠银耳饼,一杯稠稠的银耳水,陈清华都想在养生上进行独特的创新。精心的培育,严密的6道工序,没有其他任何多余的调味,只是单单的古田银耳,就有着美妙的滋味。将阳春白雪变成鲜活血液糅进了福州文化里。
小小疯也为豆子和呈辰准备了一份丰盛的“银耳宴”,银耳做成的各种美食让三人赞不绝口。什么?你问小旅银耳除了煮粥还能干吗?哼,小旅才不告诉你,今晚来节目中自己一饱眼福吧~
酱鸭捞化:忠于民 惠于民
老药洲街的忠惠酱鸭捞化老铺,1932年开张,一直到今天,保留着近九十年的传统手艺,每一滴的卤汁都是沉甸甸的味道,新鲜的鸭子经过一系列的工序,染上了深褐色的颜色,正好火候的外皮包裹着嫩嫩的鸭肉,充盈着饱满的肉汁,嫩而不柴,是酱鸭最好的味道。
百年烟火气息的老街有自己的记忆,传遍小巷的吆喝,上升着的袅袅炊烟,每个镜头都值得被定格、记录。慕名而来的顾客,会因为吃到了想象以上的味道而怀揣一整天的满心欢喜。
家乡的味道
不管是从多舛年代延续至今的珍馐佛跳墙,还是开启新一天人生征程的滚烫锅边糊;不论是充斥着人间烟火、人情冷暖的酱鸭捞化,还是深居山林、温润亮泽的古田银耳,或许对于飘零已久,身在客乡的游子来说,想要追寻的不过是一场家人相聚的团圆饭,一次熟悉街角的声声叫卖,种种回忆中的美食,唤醒起深藏于广大异乡人心底“家乡的味道”。茶余饭后、下班放学,打开天猫店铺“叁食堂”,你的私人小灶随时与你分享最正宗的“家乡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