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回村网-乡村互联推广平台】丨查找乡村信息_村委会电话_村里联系人电话_民宿_客栈_农家乐_采摘园_度假村_周边游_旅游景点_旅游攻略_乡村惠农政策就上回村网。
村店入驻
微信扫一扫打开
入驻村店
发布信息
微信扫一扫打开
发布信息
回村发布  >  乡村头条  >  贵阳摆摊一天到底能赚多少?小编采访发现…… | 烟火贵阳
贵阳摆摊一天到底能赚多少?小编采访发现…… | 烟火贵阳
2020年06月04日 20:36   浏览:3488   来源:回村网



6月1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山东烟台考察时表示,地摊经济、小店经济是就业岗位的重要来源,是人间的烟火,和“高大上”一样,是中国的生机。这是李克强总理近期第二次点赞地摊经济。


“地摊经济”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贵阳情况如何呢?记者询问了多位摊主,他们说,“鼓励地摊经济让人踏实多了”……

中餐厨师,街边支起“寿司摊”


摊主:孔立(化名)

摊点:文昌阁附近

售卖商品:寿司



6月3日,是孔立把餐车推上街道的第一天,这辆他花了580元专门定制的餐车,载着他花了4小时制作而成的185块即食寿司。为了卫生,每一盘寿司上面还加了一个透明保鲜盖。


第一天上街,孔立把摊位落脚点选在了人流量密集的文昌阁附近。他看到很多人都摆摊,也就在这里停了下来。晚上7点开卖,每个售价从1.5元~5元不等,一个小时的时间,销售额是83.5元。


说起为什么会选择售卖寿司,孔立解释主要是因为看了《寿司之神》得到启发,寿司最早也是街边小吃,加上在贵阳还没见过有人推车售卖寿司,于是就决定了要做寿司。


本来就是中餐厨师的孔立,在复工复产后没找到合适的工作,几个月没收入的他专门花了一个月时间去学习寿司的制作。试验几次很成功后,鼓起勇气拉着寿司餐车来到了路边。


有人购买给了孔立不少信心,但他还是不太习惯吆喝,有人询问也没那么放得开。“还需要时间适应,慢慢来吧。”孔立腼腆地笑着。


因为食物的特殊性,保存时间不够长,所以孔立计划的摆摊时间也就三小时左右。那卖不完怎么办?孔立尴尬一笑:那只能自己吃咯!对于第一天出摊的感受,在他看来还行,至少卖出去了,也不算太累。


全职宝妈,一边摆摊一边发抖音


摊主:周梅(化名)

摊点:世纪城

售卖商品:儿童娱乐



“摆摊的第四天……剧没追了,广场舞也没跳了,原来当你努力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可以忽略这么多事。”3日晚,周梅在自己的抖音号上发布了她“宝妈摆摊记”的第四个视频。


今年30岁的周梅是两个小孩的妈妈,家住在观山湖区世纪城。今年5月31日,是她第一天摆摊,摊点在家附近的休闲广场,摆摊内容:用充气垫支起一块儿童玩沙场地,里面放置塑料小铲等玩沙玩具;收费10元/人。


“我本来是全职宝妈,在家带娃没工作,全家靠孩子他爸爸打工挣钱养活。”周梅说,她老公在工地打工,因疫情最近才复工,收入也受到了影响。“我家附近这个 广场人流量比较大,以前就有人来摆过夜摊,看的人不少,我就想到也出来摆摊试下,贴补家用。”


周梅注意到,来广场遛弯的一般是中老年人和小孩居多,之前摆摊的人中就有几个卖儿童玩具的。曾经在另一个广场上看到的摆摊“项目”给了灵感,她选择网购了儿童玩沙装备,花费了千余元。


每天下午4点多,周梅就出来摆摊了,一直到晚上9、10点左右收摊。“支摊”也算个体力活:百多斤的沙和一大堆玩具要搬,气垫要现打气,她还准备了遮雨的篷布。“现在每天都非常关注天气,还好这几天都没下雨。”


几天下来“生意”还不错,周梅说,每天大概有十几到几十个小朋友来玩。本身就是当妈的她会相对注意带娃的细节,每个小朋友玩好沙后要用免洗消毒液给他们消毒。


“去年只有一两人卖玩具,今年疫情后有五六人在卖。”周梅说,今年在广场上摆摊的人比去年多了,不过大家基本都习惯了在固定的位置,还不存在占摊位的情况。


周梅想通过每天在抖音上发视频来记录自己的摆摊生活,“如果可以我想坚持摆下去。”


淘宝进货地摊卖,“每天的饭钱有了”


摊主:陈森林

摊点:湘雅村附近

售卖商品:服装



在一家公司做销售培训工作的陈森林,半个月前做起了地摊生意,卖一些十几元至三十几元不等的服装。


白天上班晚班练摊,是陈森林近期的常态,偶尔出差不能摆摊,还有点不习惯。


疫情复工后,收入减半,果断的陈森林萌发了上街摆地摊的想法。说干就干,从构思到进货到出街,她花了不到一周的时间,中间还包括等货。


说起为啥选择做服装,陈森林爽朗地笑起来:“本来打算做吃的,但是白天要上班,没空准备食材。做服装的话,简单点,并且卖不完还可以自己穿。”


于是,初期投资不到2000元,在淘宝上进了服装,地摊摆起来了。目前每天销售额都有100多元,尽管算起来一天挣不了太多,但一天的饭钱也算解决了。陈森林没准备放弃,她还准备把直播开起来,一方面可以带货,一方面也可以记录自己的生活。


为了接下来做得更好,陈森林花100元买了一个二手的推车货架,这样更方便顾客挑选。她还建立了自己顾客群,有完善的售后服务和积分制度。“就是把自己平时工作中的销售知识运用起来,后来发现,还是实践出真知啊,好些销售理论话术其实不太不接地气。”


最近下班回家的路上,陈森林发现出来摆摊的人明显增多了,有些把车停在路边,直接把后备箱当展示区在售卖各种物品。在她看来,鼓励地摊经济这个政策挺好的,是稳定民生的好措施,可以让更多失业的人有事可做。


作为重庆妹子的陈森林感叹,有份工作,还能摆下地摊补贴收入,已经很满足了。“这个让我有了继续留在贵阳的勇气,我很喜欢贵阳的气候,不想离开。”


50岁大叔卖春卷,一家人的生活都靠这点小生意


摊主:朱刚(化名)

摊点:小十字附近

售卖商品:春卷



大约三个月前,朱刚恢复了他在小十字街边的春卷生意,“但生意比以前差了不少,有点心烦。”


一辆木质小推车上铺满了各式各样的蔬菜,只见朱刚妻子熟练地挑拣着蔬菜装进搪瓷钵里,快速翻转,指尖在一片20厘米见方的米皮上游走,很快一个春卷就进袋递给了顾客。


一个春卷的售价是5元,朱刚和妻子摆摊一整天,最好的时候,可以卖出300个左右,不好的时候一天只有200来块钱的销售额。


十几年前,从清镇犁倭带着妻儿来贵阳求生活,从一开始就做吃的,因为没有别的技能。靠着这辆流动小餐车,夏天卖春卷,冬天炒板栗,晚上朱刚还要去做带班出租车司机。“两个孩子的生活费用,还有一家人的生活都靠我们两口子做点小生意。辛苦是辛苦,但是很自豪。”朱刚憨厚地笑着。


对于未来,50岁的朱刚打算再多干几年,“我们没有文化嘛,想的就是吃饱穿暖。心里真的非常感谢国家的好政策,让我们可以自食其力。”


采访快结束的时候,朱刚指着周围说:看嘛,最近摆摊的人越来越多了,晚上热闹得很,逛街的人也多了,生意会好起来的嘛!


虽然摆摊已久,但可能会放弃


摊主:吴名(化名)

摊点:市北路一小区内

售卖商品:儿童玩具、小生活用品



提起摆摊,40多岁的吴名是“前辈”了。从卖小乌龟、小金鱼到儿童玩具、小生活用品,吴名常年在自己居住的小区内摆摊卖东西,不少业主都知道他。


“家里两老人身体都不好,需要人照顾,我身体也不好难出去工作。家里挺困难的,所以出来摆摊。”


每到春末夏初,晚饭后的小区广场就开始成为人气场地,散步、遛娃、遛狗的人络绎不绝。


“小朋友,你知道史莱姆是做什么吗?”一位约3岁的小女孩拿起摊位上摆放的透明橡皮泥好奇查看,吴名熟稔地进入和小朋友的聊天模式,跟对方一番介绍起来。


虽然摆摊已久,但吴名说,因为个人原因以及个别业主意见,接下来他可能不一定要长期摆下去了。


对于目前热传的“地摊经济”,“看看具体政策出来是什么规定了。”吴名说他会看新闻保持关注。



实体店已关,

“盼望贵阳相关政策早日出台”



摊主:潘军(化名)

摊点:亨特城市广场附近

售卖商品:鲜花



潘军售卖鲜花的流动车辆总是能吸引很多路人的目光,车子通过改装之后,装了装饰灯,很像一家造型独特的花店。在人来人往的文昌南路上,路过的大多女性都会驻足观望。


说起这个花店,潘军脸上藏不住的得意,因为知道的人越来越多了,生意也不错。平时每天营业额基本上都能过千,遇到特殊的节日,会更多。比如才过去的“520”,潘军卖出了将近2万元的好成绩。


平时没有生意的时候,潘军习惯藏身在车厢里面看手机上的各式消息。对于近期很火的地摊经济讨论,他表示也有关注,盼望着贵阳的相关政策早日出台。也笑称:鼓励地摊经济让我们这种正在摆着地摊的人踏实多了。


疫情前本来开着一家实体花店的潘军,在疫情期间把店关掉了,因为租金也是不小的压力。后来选择了现在的摆摊方式后,发现生意不错,也就暂时不打算再开实体店了。


家有两个小孩的潘军为了能多挣点,基本上天天出摊,根本不敢休息,并且从早上10点多一直要摆到晚上10点多。每隔两三天从昆明斗南花市进货过来,还要搬运和打理花材等等细碎工作,全部是周军一个人完成。不过就算如此努力,他也坦言现在利润都很薄,赚的钱也就仅仅够一家四口的生活开销和学费这些,基本上攒不了什么钱。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欢喜 艾柒
出品:贵阳晚报微媒体
版权声明:本文为贵阳晚报微媒体原创,如需转载请联系授权,未经授权不可转载
朋友圈:欢迎转发
作者号
回村网
介绍
平台官方发布账号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