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回村网-乡村互联推广平台】丨查找乡村信息_村委会电话_村里联系人电话_民宿_客栈_农家乐_采摘园_度假村_周边游_旅游景点_旅游攻略_乡村惠农政策就上回村网。
平台协议
规则声明
广告合作
关于我们
回村文章
分类信息
同城村店
回村文章
搜 索
村店入驻
微信扫一扫打开
入驻村店
发布信息
微信扫一扫打开
发布信息
首页
同城村店
回村发布
旅游日记
景点推荐
民宿客栈
创业项目
美食天下
三农人才
滞销帮扶
回村发布
>
美食热文
>
重庆美食丨你不想来重庆尝一尝吗?
重庆美食丨你不想来重庆尝一尝吗?
2020年06月09日 14:38 浏览:415 来源:回村网
“重庆,大家都晓得,是一个充满火锅的城市。”
这是电影《火锅英雄》里的一句旁白,也是大家对重庆的第一印象。
然而除却老油厚重、火辣飘香的火锅,重庆还是
烟波浩渺、云雾缭绕
的雾都;
Hiphop说唱、赛博朋克
的“重特兰大”。
重庆是一座个性立体的城市。正如人的性格一般,所有倔强、酷飒的背后,几乎都有着轻易不愿示人的柔软,
而重庆的柔软,就在于那些食物里容易被人忽视的甜。
老红糖,重庆的万能糖
麻辣,是大多数人对于重庆的第一印象。而对于老重庆人来说,则苦“麻辣”久已。毕竟,在重庆多样复合的味道里,麻辣只是其中的一种,除了辣,
重庆的味道,还很甜。
▲重庆江津区古法红糖制作。摄影/江津米花糖驿站, 图/图虫·创意
如果说火锅是重庆的A面,那么与其旗鼓相当的B面,必定是重庆老红糖。
在古时候的中国,糖是一种稀缺资源,除了达官贵人,最有可能享受蔗糖甜蜜滋味的,大约只有产糖区的百姓了。
根据《容斋随笔》记载,宋代时中国有五大蔗糖产区,其中广汉产区和遂宁产区皆地处巴蜀,尤其是蔗糖质量最高的遂宁产区,更是和
重庆潼南区
(以前的潼南县)接壤。所以在很早以前,重庆潼南一带,就开始学着种植甘蔗,熬制
土糖
了。因尚未精加工处理,土糖的颜色多为健康的红褐色,重庆人又将其称做
红糖。
在重庆,没有冰粉的夏天,是不完整的,
若冰粉没有红糖,则缺失了灵魂。
从古早时的移动摊贩,到今日密集的独立门店,凭借着最原始的嫩滑、甘甜,红糖冰粉这个最重庆的地道美食,甚至成为了新一代的网红。
重庆人对红糖冰粉最原初的记忆,是小时候盛夏树荫下的三轮车。
车上装着几个大铁桶,桶盖子一揭,里面满是由冰粉籽搓成的水冻。取一柄大铁圆勺,往桶里随便挖上一勺,倒在搪瓷碗里,加上一勺红糖水,拿小勺随意一捣,囫囵的水冻就摊成了小块,
浸在红糖汁里,
一晃一晃地挤压碰撞,把倒影的一团阳光都撞碎了。
▲红糖凉虾。摄影/昙华碎梦, 图/图虫·创意
由红糖承包的重庆夏日,
除了红糖冰粉,还有红糖凉虾。
类似于冰粉,凉虾的容器也多是几个相似的大铁桶。从铁桶里取出的凉虾,洁白如玉,添上一勺红糖水后,表层浸上一层浅淡的
红棕色,
有种齐白石水墨画的晕染美感。
传言说,
吃凉虾要放三勺糖。
由米浆制成的凉虾,光滑细腻,经由红糖的浸润,有种清清爽爽的甘甜。一勺送入口中,
凉虾裹着清冽,温柔地弹弹牙齿,瞬间破开一汪稻米的清雅。
由红糖水润着,自齿颊顺流直下,一路畅通,直接抵达五脏庙深处。一碗凉虾吃完,周身的暑气便也烟消云散。
不同于冰粉、凉虾的夏日特供,
红糖醪糟小汤圆是重庆人的“冰火两重天”。
冬日时,一碗暖暖的红糖醪糟小汤圆,是重庆人的窝心小火炉;而在夏日,冰镇的红糖醪糟小汤圆,则是重庆人的祛暑神器。
圆润糯弹的汤圆,清淡的醪糟酒香,伴着甘蔗清香的红糖,有股浸透心脾的温暖。吃完火锅后,来上一碗,温补又熨帖。
▲红糖醪糟小汤圆。摄影/一个过路的太婆, 图/图虫·创意
“祖传”的甜
自古川渝是一家,即便在近些年,“渝菜”的概念被逐渐加强,但不得不承认,今天的许多渝菜,随处可寻川菜的基因,荔汁味就是其中最显著的一条“染色体”。
川菜讲究“一菜一味,百菜百格”,
荔汁味,正是川菜在模仿荔枝味道的基础上,调和而出的一种酸甜味道。
川味之魂
宫保鸡丁,
就是行走的小荔汁味担当。作为老外最喜欢的中国菜,宫保鸡丁的妙处,就在于其酸味先行,甜味后补,麻辣垫底的复合味道。
看似快手的宫保鸡丁,在烹饪工序上,甚是讲究。腌制之前,鸡肉要经过“拍、斩、透”三道关卡,方可通关进入调味阶段。鸡肉经刀背拍打,而后以刀尖啄入,形成
“雨打沙滩点点坑”
的效果,此番料理后的鸡肉,才能入味均匀。
确保酸、甜、咸之间的微妙平衡,是宫保鸡丁荔汁味的关键,
过咸容易变成鱼香味,过甜则会变成糖醋味。其中的细微分别,或许只有经年累月站在灶前的老师傅才能精巧辨别。炸糊后的辣椒,腌好的鸡丁,脆香的花生瓣,倒入由陈醋、砂糖、酱油等调制的荔汁味料汁,大火烹炒,炒至“只见红油不见汁儿”,一道宫保鸡丁才算成了。
除了宫保鸡丁,带有“下江特色”(川渝一带,将江苏、安徽、浙江等长江下游地区称作下江)的
锅巴肉片,则是大荔汁味的代表。
抗日战争时期,随着南京城的陷落,江苏、安徽、浙江一带的百姓,沿着长江向上走,大举西迁至重庆、四川,本是徽菜的锅巴也被带来重庆。
炸至酥脆的锅巴,经由川菜特色的荔汁味手法烹饪,有种奇异的混搭妙趣,甫一诞生,就在当时的重庆流行开来。大约是多汁儿的川香肉片淋在刚起锅的锅巴上,有种轰炸机发出的噼啪爆响,所以这道菜在当时又被百姓叫做
“轰炸东京”。
如果说在荔汁味菜品里,甜只是其味道的“群像”之一,那么在重庆最地道的
夹沙肉(又名甜烧白)
里,甜味则领了“大女主”剧本。在早年间的中国,甜是富足人家才能享用的美味,因而只有在
婚嫁迎娶类
的宴席上,重庆人才能吃到夹沙肉。
大约是夹沙肉的甜美,总能让人联想到幸福与吉庆,所以在川渝传统的农家九斗宴上,
夹沙肉经常作为压轴登台。
刮洗干净的猪肉,于大锅中煮至八分熟,捞出切连刀薄片。九成肥、一成瘦,是肉片的最佳状态。而后将红砂糖嵌入其中,错叠置于土碗中。最后叠加一层经过糖油洗礼的半熟糯米,极尽妩媚。
经过大火蒸煮,红糖和着浓密的水蒸气,在肉与糯米中幻化为无形。白色的猪肉被渍成透明,渗出的油脂与糯米纠缠不清。
猪肉的嫩滑,与糯米的香糯,
由甜味牵引,化为又沙又糯的口感,留下柔顺缠绵的酣甜。
糯米,最原始的清甜
除了蔗糖的辅助,一些天然食材,也暗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甜,
糯米
就是其中一种。
如果要票选最喜庆的重庆美食,最高票一定是
红糖糍粑。
在物质相对丰裕的今天,糍粑早已脱离节日限定,成为重庆人日常餐桌上最常见的小食。
▲手工打糍粑,是重庆过年时的仪式感。 摄影/木山-街上行人甲,图/图虫·创意
新收获的糯米,是糍粑的唯一原材料。
从稻田走来,刚去皮的糯米,还留有一丝植物的清甜。洗净沥干后,糯米放入甑子大火蒸熟,而后放入石臼,脱胎成糍粑。打糍粑是个力气活,往往需要两个人共同协作,一人手拿一根木槌,用力击打煮熟的糯米,直到米粒呈现出软糯粘稠的状态。
经过敲打,糯米内部的糯甜尽情宣露,
周围的空气都氤氲了甜甜的味道。
舂好的糍粑,有种恰到好处温热,是重庆人送给亲戚朋友最好的伴手礼。
在重庆,
油炸是糍粑最常见的吃法。
有的区县喜欢在糍粑上裹上鸡蛋液,而更常见的吃法则是直接裸炸。经过热油的洗礼,糍粑微微蓬松,裹上黄豆面,有种十分突出的香甜口感。若是再淋上一勺红糖汁,甜味更是加倍升级。
从做法上来看,
糍粑是糯米的1.0版本,
而重庆的传统
甜食圆粑、三角粑,则称得上是糯米的2.0升级版。
泡粑和三角粑皆由米浆制成,相较于糍粑,甜甜的米香更加浓郁。或许是历经了一道发酵工序,泡粑另外多了一种酸酸的口感。蒸好的泡粑,松松软软,回味清甜,
是重庆清晨的巷子口,最勾人的味道。
相较于泡粑的“纯净”,三角粑或许要“有料”得多。花生芝麻、豆沙、芒果、肉松等,都是三角粑在今天,最常见的馅料。不过没有馅料的传统三角粑,才是重庆几代人都放不下的童年情结。
刚出锅的三角粑,有种稻米炙烤的香味,表层的金黄色,有着米锅巴的焦脆。
透过表层的细微裂痕,飘出缕缕热气,包裹着甘甜的稻米香。
咬上一口,三角糕软糯的口感,略带香甜,是一种非常幸福的体验。
糯米的清甜,已是令人沉醉,若再加上甘甜的核桃仁、蜜玫瑰,该是一种怎样的甜蜜口感?
这个问题要从重庆的合川桃片里寻找答案。
炖好的桃糕,被切成均匀的薄片,疏松绵软,散如展卷。捡起一片送入口中,糯米的清甜、玫瑰的清香瞬间融化,只留下细腻滋润的核桃渣。
趋甜,是人类的本能,重庆人才不舍得抛弃这种快感。况且和味道新贵辣椒相比,重庆人沉溺于甜的味道,已有上千年。享用了甜,吃得了辣,难怪人们常常感叹
“食在中国,味在重庆”
了。
文章来源
为微信公众号
“地道风物”(ID:didaofengwu)转载。“地道风物”是来自《中国国家地理》旗下的原创内容公众号,这里汇聚了一群热爱山川美食的人,立志于“寻访最佳物产、捕捉匠心民艺、分享最本真的生活方式”。
作者号
回村网
介绍
平台官方发布账号
推荐文章
国家卫健委再次回应春节返乡问题,更细化的返乡方案
回村网
01-23 13:31
五一旅游太火爆!火车票瞬间被抢光,12306被挤崩!
乡村杂谈
04-19 08:51
旅游攻略丨贵州省各地州市景区景点名单,建议收藏!
回村网
04-24 11:42
重庆周边十大旅游特色农家乐排行榜,你去过几家?
回村网
06-06 14:37
云南4月8日新增确诊病例8例,均在瑞丽第二轮全员核酸检测中发现
回村网
04-09 11:35
关于印发冬春季农村地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方案的通知
回村网
01-20 22:22
全国乡村农家小院、民宿、农庄求租信息
回村网
09-26 11:35
重庆黔江小南海旅游景区——重庆地质公园
乡村杂谈
04-20 09:39
五一火车票卖了前年三倍多五一假期约7成人选跨省游
乡村杂谈
04-19 09:03
江苏盐城旅游必去五个景点介绍,盐城好玩地方推荐,盐城著名景点
乡村旅游大喇叭
07-06 21:55
联系客服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