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山村白象山定心茶园 最近,一组数据让人惊心:近15年来,中国传统村落锐减近92万个,并正以每天1.6个的速度持续递减。《中国传统村落蓝皮书》则列出了传统村落保护的五大挑战,包括相关法律法规不完善、过度商业开发、“空心村”现象等。
有人说,中国人往上数三代,多数来自农村,来自泥土。即使人在城市,也经常会遐想“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恬淡意境。然而现实中,为了保护古村落,却往往不得不与时间赛跑。有的村子年久失修;有的村民翻新住房,拆掉祖屋抹去壁画;有的全村外出务工,留下老人儿童;有的地方把古村落当“摇钱树”,随意搭建破坏古貌……正如著名作家冯骥才所感叹的那样:“每座古村落都是一部厚重的书,不能没等我们去认真翻阅,就让这些古村落在城镇化的大潮中消失不见。”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写道:“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在这里,“乡土”并不是一个贬义的概念,而是千百年来农业社会发展特点的集大成。即使是今天,城镇化成为通往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当高楼大厦伸向天际之时,也离不开从历史文脉中吸纳地气。因而,保护村落、振兴乡村,就成了追索“从哪里来”的方式,也成为标记“向何处去”的注脚。城乡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的重构,需要顺势而为、水到渠成。这就意味着保护古村落,不仅要关注建筑风貌上的岁月留痕,更要聚焦村庄中人们的生活质量。有抢救者感慨:“我们走进许多美丽的村子,有老树、山庙、石板房,但是没有人。” 巴人故里、巴人源、巴山夜雨涨秋池!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巴山村,距离重庆市中心45公里,全村总面积约12平方公里。
巴山村生态旅游资源富集。一是自然生态环境优。巴山村位于明月山脉南端山麓,森林覆盖率达52%,绿化率达68%,植被丰富,有野猪、野鸡、鹞鹰、野兔、麻雀、画眉、野鱼等十多种野生动物,四季山清水秀,花香鸟语。二是自然景观美。明月山脉蜿蜒起伏、四季如黛,晨雾环绕、晚霞映照。巴山与相邻村山堡+田园+山堡+鱼塘的地貌绵延二十公里,构建出一幅美丽的鱼米之乡画卷。白象山3000亩标准茶园是重庆市政府规划建设的白象山茶文化体验基地。1800亩园林式标准化柑橘园。三是文化资源特别。据考证,白象寺始建于公元1658年,曾经香火旺盛,白象山茶文化历史可追溯于白象寺,距今362年历史。明月山属于“四山”之一,是重庆主城的天然氧吧,是人们亲近自然、认识自然的理想场所。由于山地气温、阳光和风速垂直分布的特点,明月山更是吸引人们休闲、度假、避暑、健身和开展近郊旅游的胜地。规划情况:巴山村位于重庆市“四山”生态休闲游憩规划区;在《天坪山-天心寺禅茶养心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中规划为明月茶海生态观光度假区;在二圣镇规划中,巴山村定位为生态保育型的一般村;在巴南区分区规划中有黄金大道、京南线高速公路穿过村庄。巴山村地处巴南区二圣镇西北部,西倚明月山,与惠民街道、茶园国家级经开区迎龙朝天门市场 、迎龙国家生态湿地公园交界,北接木洞镇、麻柳沿江开发区,南接月亮湾万亩渔村,东接二圣镇政府。巴山村下去下设13个合作社,1512农户,巴山村幅员面积1214.24公顷,其中:耕地6385.2亩(田2687.30亩,土3697.90亩), 林地9414亩(国有林5200亩、集体林3384亩、农民自留山830亩),原地906.3亩,荒地1508.1亩。全村以生态农业为主,其中:茶叶3000亩、花木500亩、渔业600亩、柑橘1600亩、桃李2000亩、樱桃700亩。
巴山村:现代农业+原生态田园综合体+康养旅居。努力打造为集生态农业、山地观光、文化休闲、养身养心为一体的离重庆主城最近的农旅基地。巴山村定位:以生态田园、共享农庄、乡村民宿、康养旅居、研学旅行、唯美森林、休闲避暑,有山(明月山)、有水(巴湾山泉、巴梦湖),巴山村被定位为重庆农旅服务“三变示范村”。整体定位建设“巴山桃源.慢养茶乡”田园综合体,规划设计五个主题景区:巴雾茶海,巴湾夕阳,梦想桃林,垂钓幸福,樱桃情思。——巴雾茶海,以重茶集团为依托开展旅游观光、采茶、制茶、茶艺、茶产品销售等。区域包括垭口、重茶集团二圣基地、冯家咀部份、半坡部份。重大项目有:悬崖木屋别墅;森林避暑山庄;茶海观景平台、茶文化体验中心等重大项目。重茶集团二圣基地已纳入重庆市百亿级茶产业核心发展区。——巴湾夕阳,以明月.清尘谷生态园项目为主开展养老养生、休闲娱乐、农事体验、采撷农业等。区域包括巴湾、令家沟、下院子、姜家沟、石坝部份。重大项目有:巴山夜雨生态园、森林登山步道、农事田园体验中心等。——樱桃情思,以700亩乌皮樱桃、熙可柑橘园(1600亩标准化果园今年将全部投产)为主开展采撷、科研、培训、旅游观光等。区域包括:古家湾部份、砖房、水井湾、村上、李家岗。重大项目有:柑橘采果节、樱桃生态园等。——垂钓幸福,沿龙池河流域,包括冯家咀部份、半坡部份、石坝部份、古家湾部份、下院子部份。重大项目有:观赏鱼养殖(已建设300亩)、龙虾馆、鱼鳅馆、甲鱼馆、三峡放生鱼、垂钓园等。——梦想桃林,依托令家沟、下院子标准化桃李园2000亩为基础进行建设。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城里人”和“村里人”共同的生活愿景。在巴山村,寻觅“记得住乡愁”:乡土味道、乡村风貌、巴山夜雨涨秋池…
对于在重庆主城区生活的人而言,驱车东上,40公里,只需40分钟,眼前的画面便能从林立的高楼一路“绿化”,山野的气息一路铺陈开来,远山愈来愈“近在眼前”。巴山村原始的村落风貌和建筑形式保留得相对完整,村民的生活节奏在现代文化的衬托下显得步履悠闲。这种状态为当下心怀“礼失求诸野”愿景、渴望拥抱原生态自然栖居氛围的繁忙都市人提供了可想可念的空间。对设计师来说,城市与自然多样发展的可能性难以寻觅,而原生态的乡野则是一片充满希望的沃土,这足以重组人、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并将传统与当下的在地文化进行内化赋形,使其变为可观、可感的形体与符号,渗透到生活中去。
农业研学注重的是农业体验与劳动,传达的是敬畏土地,感恩自然的教育理念。结合乡村振兴战略,农业研学的基地承载体可多样化,主要表现为休闲农场、主题农庄(农业庄园)、田园综合体等。
农业研学就是利用田园风光、自然资源及环境,结合农林渔牧生产、农业经营活动、农村文化及农家生活之体验为目的的农业经营活动,增强孩子对农业的概念与喜好。农业研学中的农业体验,要让孩子了解过去,敬畏土地,并培养勤俭节约的品质。农业研学除了知识的获得之外,重在孩子心灵的体验和感受。自然主义教育观念,强调教育要服从自然的永恒法则,主张采用实物教学和直观教学的方法,让孩子从生活和实践的切身体验中,通过感官的感受去获得他所需要的知识。农业研学,回归田园的一种体验,不仅让孩子感受自然,更要让孩子在感受自然的同时学会生活、感恩社会,提高孩子们的情商以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当下,更注重交流与体验教育方法,研学旅行活动的开展离不开研学旅游目的地的承载,休闲农场自然而然成为研学旅行和自然教育“最佳承载体”,从研学旅行和自然教育的内涵和诉求来看,最能满足研学旅行和自然教育活动的场所,应当在休闲农场和乡村田园。在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政策利好趋势可期的背景下,“研学旅行”+农场/庄园等成为农业教育外延的另一种可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融合体,近年来发展迅猛,已成为一种新型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 政策支持: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发布,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并明确指出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进一步提出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 旅游接待:2012年-2017年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人数不断增加,从2012年的7.2亿人次增至28亿,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31.2%,增长速度惊人。 旅游收入:2013年、2015年、2016年营业收入都达到30%以上,2017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收入达到了7400亿元,越来越多人为了追求精神享受选择回归自然。 旅游目的:选择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其中30.77%为了亲近自然,亲子游占比23.16%。农业研学以农场、庄园或乡村基地为承载体,以农事活动、动植物互动或田园体验等为表现形式进而达到教育的目的。以参观游览、知识讲解为主要活动内容,通过直接观察现代农业的相关生产生活,进行农业知识科普教育。活动场所多以农业生产型基地为主,在生产种植的基础上,开展研学旅游。这个过程就类似在塔中攀爬螺旋梯。孩子们在连续的层面上学习了解世界,在往复上升的过程中风景没有变,但孩子们的视角和认知方式却是全新的。在国内农业研究型研学旅游目的地的开发主要依赖于农业科研院所,大部分属于政府行为。田园体验型研学旅游目的地是将生态农业与休闲观光相结合,让青少年亲身参与到农业生产活动中去,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游玩,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农业知识科普教育。田园体验型载体功能上多以旅游活动为主,农业种植为辅,除农业种植板块外,还配有农产品加工与交易、购物、游玩、手工、居住、餐饮、教育等功能。通过农业研学能够认识大自然运作及动植物生长过程,体验自然生态的可持续性运作与物质循环,使得跨界幼儿教育的农庄/庄园/乡村基地等发挥了“幼儿园”的作用。“生态+动物”的 核心理念:巴山村土地都被保留了原样。在这里可以和萌宠们进行近距离接触,感受自然与生命的魅力。 真实感氛围营造:各类主题景区的动物与植物都有翔实的解说图文。解说内容包含动植物的品名、科目及特性进行科普知识互动①农场内各景区都有自动按钮解说系统;②重庆亚热带雨林与多样性动物探索区设有模仿场景的背景音乐;③保证空气湿度的自动喷雾系统。专业度的跨界合作:园区内的许多地方都已成为了学术单位或学校团体校外教学的实验农场。而在这种模式之下,研究者有了更大、更好的实验场地,而其收藏品与试验品一方面让游人能够欣赏、学习,另一方面也成为园区创收的吸引点。新奇巧妙的营销手法:动物成为了巴山村的核心产品,与动物亲密接触也成为了一项核心服务,充分利用了这一点进行了周边开发。 分级教育,设计不同课程体验:每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都有不同的个性特点,根据这些阶段性特点设计适合他们的农场体验活动,学习内容也由浅变深。 1)明确市场定位:锁定亲子家庭,十个客人有六七成是家庭。看中的是后面市场,他们带家长来,小孩子长大,再带他的家人来,这就是客户的终身价值,不是看现在口袋里有多少钱,而是看未来。2)进行顶层设计:客人有需求超过经营者能力的经验范围,寻找专家进行规划设计,以产业为核心发展。3)群体角度:门票定价针对不同群体。对小学、初中去细分市场4)空间及游玩时间角度:根据假日和平日细分,想解决假日客人多、平日没有人怎么办的问题,要细分下去这些是做教育用的,如果做休闲不需要做这么深,休闲是要做空间和时间的时效,这个空间除了做会议室外还能做什么,假日时间和平日时间怎么用,所以我们也接公司的高阶会议一个农场运营的好不好,第一个看有没有持续运营,第二个有没有持续投资。农场发展开始时期靠政府,后续发展起来需要依靠自身产品和运营获利。第三,有收入后政府项目资金、社会资金要能进来,这部分钱可以做很多事,农场之间互利共赢一起发展。 所有景观规划、营运规划都是围绕亲子。做规划就是满足亲子,发展出户外教学,很多都是小孩子做了户外教学后回去拉爸爸妈妈假日时候来,这就是用意。针对喜欢牧场的目标社群,提供游客食、衣、住、行、育、乐、购的全方位休闲生活服务,同时打造定制化和精致化的产品与服务。并针对学校户外教学设计套装行程,持续不断地推出多元化的DIY体验活动。做好主题亮点、吸引点。比如,飞牛牧场,年流量争取10万+,“牛”便是牧场的主题,而且,牛很常见,但是会飞的牛就没见过了,勾起人们的好奇心。而且农场里到处是牛的元素,里面也有很多牛奶的衍生品、和小牛亲密接触、挤牛奶体验等。做到五销,一销门票、二销饮料、三销体验,四销伴手礼、五销,网站产品。一开始通过旅行社等机构合作,客人来发现牧场跟他们想象的不一样,之后会自由行过来。是通过一些团体,很积极参加旅游展览,或者研讨会,客户来了之后好好服务创造口碑营销。
巴山村乡村民宿改造,激发乡村振兴活力
在如今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民宿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是一种旧乡愁与新乡土相结合的产物,是当代休闲度假市场的新需求。通过将老屋旧舍改造通过翻新、精心设计、植入情怀改造为民宿,不但可以让游客体验返璞归真的乡土气息,享受现代化的设施与服务。同时也能活化乡村,让城市与乡村良性互动,促进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实际上对于众多重庆人来说,都有一个乡村田野梦。“田中有水,宅中有园,屋中有院,院中有树,树上有天,天上有月”的情怀似乎成为人们心中的“诗和远方”。民宿通过让游客与当地文化体验交流,传递家庭温馨的生活方式成为大众追捧的对象。目前巴山村乡村民宿开发的主要形式有家庭旅馆、农家乐、青年旅舍、酒店式公寓和乡村别墅等。在内容上则包括有依托自然景观元素,山泉、森林资源等,利用原生态景观资源吸引游客为主的旅游度假、康养旅居型;依托巴山村落丰富的休闲资源,通过引入休闲娱乐项目,让游客体验农家生活,参与农业生产方面的体验活动为主的农村体验型。
巴山村知青场、巴湾乡村民宿现代极简民宿设计风格
住宅位于山清水秀的乡间,由于原有建筑的大小与功能都不满足后期使用与营运要求,所以设计团队将会在原有地块上设计新建落地面积在120平方的建筑及配套的庭院景观,整个建筑方案上没有过多强化的设计语言,从建筑到室内最收获最多的是当你看到建筑的时候感受到植物与光,是外部的同时也是内部的。当前是民宿发展的热潮,其承载着城市人对乡村文化、乡村生活的众多理想。因此,巴山村民宿的改造,是用现代文化创意手段来延续传承当地的文化风俗,不但可以迎合游客对于乡野自由体验的需求,还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助力,增加农民收入。有助于发掘和保护巴山村当地人文历史和文化竞争力。但民宿改造过程中特别需要结合当地特点,探索合适的运营发展模式,保证各方利益。这样才能够促进当地民宿产业的发展,为乡村振兴、农民创收提供可行之路。
巴山村村中两处的宅基地:知青场、巴湾,成为了“空间大师”的建筑师的试验田,以居住和经营两种业态融入村落的复兴之潮。两个小院间隔600米左右,各自成章又彼此呼应,形成吸引和示范效应,为实现以点带面的村落空间整体进化开启新的可能。 项目定位是城市近郊乡村民宿,这座建筑需要为久居城市的人提供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型态,同时需要满足当代生活的功能诉求。宏观而言,这种对乡村文化的保留与尊重和新经营模式的置入正在引领一种文化与经济结构的转变,塑造一种独属于东方的生活时尚。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还有乡村互联的回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