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的非典,席卷了中国二十多个省市、自治区。截止2003年底,我国内地累计报告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病例5327例,治愈出院4959例,死亡349例。那次疫情波及全世界37个国家,无疑是中国现代史上需要铭记的一次事件。而在疫情之后,国内旅游业迅速反弹,乡村旅游在非典结束之后得到快速发展。
“非典”影像记录(图片来源于“北京时间”)
而17年后的2020年,爆发在春节前后的新冠肺炎疫情,把我们这代人对白口罩、防护服的记忆又从当年的“非典”电视影像中拉扯到了现实里,这是注定要被载入史册的一年。此次我们面对的疫情要比非典“迅猛”的多,截止到3月23日世卫组织统计数据显示,全球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超过30万例。
网上疯传的春节计划之“七天不动”方针(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这次牵动全球的疫情之下,特效药及疫苗问世之前,“为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国内外多地实施封城隔离措施,让乡村旅游的“春节黄金周”乃至整个旅游业被按下了暂停键。
但疫情终究会过去,根据2003年“非典”之后旅游业的增长经验来看,国内旅游业必会迎来长足的发展,尤其是城市周边的乡村旅游市场将会率先复苏,成为旅游业回暖的重要增长点。
“新冠疫情”隔离期间网传“春游景点”(图片来源于网络)
“新冠疫情”宅家的“十二时辰”(图片来源于网络)
疫情之后乡村旅游将率先复苏
2003年非典之后四川省成都市三圣乡开始发展乡村旅游,其乡村旅游的“五朵金花”江家菜地、幸福梅林、东篱菊园、荷塘月色在2006年被授予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经过十余年的发展,三圣乡的乡村旅游飞速发展成为全国知名的乡村旅游目的地。
“五朵金花”之一的幸福梅林一景 (图片来源于网络)
随后,在城市化进程加速推进和大众旅游的高速发展下,乡村以其特有的环境和生活方式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参与其中。
《艾媒报告|2019中国全域旅游大数据监测及其典型区域与典型产业剖析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底,农业农村部已创建388个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市),推介了710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2018年,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接待人次达30.0亿人次,营业收入达8.0千亿元。
2018年,中国乡村旅游客源城市主要为上海、广州、天津、北京、沈阳。从客群年龄段分布来看,80后、90后是乡村旅游的主力军,人次占比分别达到38.0%、32.0%,其次为70后用户,人次占比为21.0%。
不管是“非典”还是“新冠肺炎”时期,人的外出需求被严重压抑,疫情过后,必然会形成一种反弹,户外的需求、自然的需求、运动的需求,将会激增,而城市近郊的乡村恰恰是满足这些需求的合适的目的地。而在疫情的影响下,乡村依然可以依靠农业生产,获得持续稳定收入,在疫情之后即可快速复苏,吸引大量游客。
乡村振兴明确乡村旅游发展新方向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乡村振兴5大战略目标中,产业兴旺作为第一位,是解决生存和生产问题;生态宜居和生活富裕,要解决乡村的生态和生活问题,不仅是宜于原乡民,还有新乡民,也就是从城里到乡下的旅居者;乡风文明作为一种积极向上的文化,是一种精神、一种道德、一种文明,乡风文明建设好,乡村治理也就有效了。
乡村旅游振兴乡村(图片来源于凤凰网湖南综合)
2018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对农村人居环境改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等进行了顶层设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颁布之后,乡村旅游更成为地方推动产业振兴的重要选择。2019年,由国家五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指出要筹谋村庄发展,以旅游的方式推动乡村公共人居环境升级。
为贯彻落实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国务院关于促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精神,农业农村部发布了《2020年乡村产业工作要点》,从建设休闲农业重点县、培育休闲旅游精品、推介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线路三个层次发展乡村休闲旅游,增添乡村产业发展亮点。
在“新冠肺炎”席卷中国乃至全球的背景下,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召开研究加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会议时,习近平强调要聚焦攻克脱贫攻坚战最后堡垒,结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以疫情防治为切入点,加强乡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
乡村振兴下的乡村旅游遇到“新冠肺炎”,乡村有山有水,有农田菜地,有鸡鸭鱼肉,还有现代的网络和生活设施,还有熟悉温暖的乡情。乡村低密度的生态环境空间,优良健康的食品供应以及热闹朴素的人际关系,让我们看到疫后乡村旅居的价值!
后疫情时期进入乡村旅居时代
疫情期间“封城隔离”人们不能外出,即便是一些企业在2月10宣布正式复工,但多以居家办公为主,社会经济、居民生活乃至心理健康都处在“隔离期”。这也让更多的都市人明白没有什么比健康生活更重要!疫情过后必将激发人们对回归自然、健康生活的需求。而乡村在此次疫情所呈现的生活景象更是许多人的理想,山上有树,河中有水,家里有人,田里有粮,园中有菜,盘中有肉……
让人感受回归本真的乡村旅居,将在疫情过后成为乡村旅游发展的重要契机与重要卖点。
疫情期间隔离在家的人们(图片来源于网络)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是陶渊明《归园田居》中对乡村耕读生活的最真切的描述。
陶渊明笔下的乡村耕读生活(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现如今,到乡村去生活,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时尚、高端、奢侈的生活方式。乡村生活的闲适性,正是当下休闲旅游市场所追求的,它具有无穷的吸引力,已经成为中国未来最稀缺的旅游资源。随着我国逐步进入后工业化时代,乡村旅游正在发生大变革,城市的会议集群、休闲商业集群、文化创意集群等服务业新兴产业开始外移,在城市的近郊乡村逐步形成环境优越、配套完善的,既宜居又宜业的区域。以乡村旅居为代表的乡村旅游,可以将居住和旅游融为一体,提高人的生命质量,达到生活和工作无间相融的生命状态。
●乡村旅游走向乡村旅居,首先要清楚城市缺什么?乡村有什么?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都市人口压力不断增加,城市资源渐渐稀缺,城市空间趋于狭窄,城市环境越发恶化:污浊的空气、污染的水质、刺耳的噪音、拥堵的交通、紧张的工作、彻夜不灭的灯火、对门不相识的人情冷暖……人们已迫切需要一个缓解压力、释放身心的生活空间,以致于乡村成为都市人向往的世外桃源。
雾霾之下拥挤的城市生活(图片来源于网络)
现在的乡村拥有全方位的资源,既有山水形胜、高植被覆盖率、清新的空气、舒适的气候、高负氧离子含量、低噪音指数、水质优、土壤矿物质、有机农产品食材、原生中草药材等自然原生态。还有田园风光、乡村风貌、民间风物、乡土风俗、民族风情和传统风味的人文原生态。
青山绿水下的乡村生活(图片来源于网络)
●乡村旅居逐渐受到都市人青睐
曾经有一个关于都市人和乡村人的冷笑话,广为流传。乡村人对都市人说:俺们刚吃上糖,你们又尿糖了;俺们刚吃上肉了,你们又改为吃菜了;俺们刚把青菜上的害虫灭掉,你们又爱吃虫子啃的青菜了;俺们刚吃上白面馍的,你们又改吃五谷杂粮了;俺们刚开始用老玉米喂猪了,你们又把它当补品了;俺们刚把破裤子扔掉,你们又开始在裤子上剪洞了;俺们刚吃饱穿暖了,你们又减肥露脐了;俺们刚有点钱买睡衣,你们又开始裸睡了;俺们过节刚能回趟老家,你们过节又开始旅游了;俺们刚不想种地了,你们又钻进山洼找野趣了;俺们刚去城里逛公园了,你们又来体验农村生活了;俺们刚不用爬山寻草药了,你们又攀岩蹦极了;俺们刚开始盯上城里的房子了,你们又开始移居乡下了……
《南京日报》曾报道,中山大学副教授钟稚鸥退休后,在荒山野岭之中租地48亩建了座“归来山庄”。每年寒暑期和节假日,都会有不少都市人前去短暂“归隐”。他们黎明即起,诵读陶渊明诗文,然后下地锄草、上山采摘、拾柴做饭,混沌于天地之间。一个共同感受是:经由劳作才知菜根香。如今,荒草地已经成了“桃花源”,也成了一处“精神家园”,当地人外来人都成了受益人。
莫干山民宿(图片来源于网络)
到乡村去生活,在世界范围内,已经成为时尚、高端、奢侈的生活方式。对于都市人来说,乡村旅居是一种纯粹的闲居生活,而非身居闹市填满欲望、熙熙攘攘的工商业活动。最为典型的就是近几年乡村民宿的崛起,以莫干山为代表的民宿,应该是乡村旅居思潮的生动案例。
●后疫情时代健康的乡村旅居生活方式
疫情发生之前,一部分游客去乡村已不是单纯的旅游,而是被乡村环境所吸引,花较长的时间在乡村生活和居住,这个时代就是带有旅游性质的乡村生活。
疫情期间,“体验”过城市隔离的人们,只能“宅”在自己的“一方天地”里,感受到了城市宠物狗渴望“被遛”的感觉。而广阔的乡村虽然也实行封村,但因人口较少、空气流通性好、居住密度低,也不是“宅”在家中,上山下地、赶鸡放牛、放眼星空、吃喝不愁……疫情带来的生活焦虑感较低。
乡村旅居(图片来源于网络)
疫情之后,对于都市人而言,城市近郊的乡村是亲近自然、平衡生活的主要途径,将越来越趋于常态化。而大多数都市人因工作所累,一周7天将会分隔成“5+2”的“城市+乡村生活”,即“5天城市家生活”+“2天乡村家生活”的生活方式。
乡村旅居其本质是给都市人提供一种不同于城市环境的生活体验,是入世与出世之间的一种空间转换模式,也是工作与休闲之间的一种时间缓冲节奏,目的是满足他们的“世外桃源”情结,消释他们的“乡愁”心结。
乡村旅居时代,乡村将居住和旅游融为一体,将城市的现代、乡村的生态、家庭的和谐、个性化的乡村生活旅游化,达到生活和工作无间相融的舒适状态,从乡村旅游真正走向乡村旅居。
结语
从乡村旅游到乡村休闲,再到乡村度假,直至乡村旅居,乡村作为一个生活化的社区,是一个新型的未来社区,是都市人与乡村人共同的家园,这也是乡村振兴的意义所在。后疫情时代,乡村旅居,不仅要面向城市居民,还要提升格局、立足长远、放眼世界,因为中国的乡村不仅对都市人有诱惑力,对外国人更是如此。
关注回村网带你了解疫后乡村旅游发展趋势与机遇,帮助了解疫情之下,乡村旅游如何发展。
本文作者:成涛
图片来源:网络,侵权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