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生野生动物全面禁食!养殖的青蛙、蛇今后还能吃吗?
2月24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记者25日了解到,对于这一《决定》,相关部门正在加紧落实、宣传,指导受影响的农户应对这一转变。
市民关注:水生野生动物未被禁,陆生野生动物被禁食
随着养殖技术的发展,野生家养的动物品种越来越多,哪些可以销售、食用,哪些不能入餐入食,市民以及餐饮机构都特别关注。
长沙市林业局野生动植物保护处处长邓伟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24日出台的《决定》对于全面禁食野生动物的界限有明确的界定。例如,鱼类等水生野生动物不列入禁食范围。也就是说,水库鱼、小龙虾、泥鳅等,这些市民餐桌上常见的水产品种,不属于禁食范围。
但《决定》明确,全面禁止食用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以及其他陆生野生动物,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饲养的陆生野生动物。这意味着,陆生野生动物将被全面禁止食用。
当然,比较常见的主要供食用的家畜家禽,如猪、牛、羊、鸡、鸭、鹅等,还有一些人工养殖利用时间长、技术成熟的动物,如兔、鸽等,依照《畜牧法》《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管理,是可以食用的。
在家畜家禽这一方面,一些列入《畜牧法》规定的“畜禽遗传资源目录”的动物,是允许对其养殖利用包括食用等,但要适用《畜牧法》的规定进行管理,并进行严格检疫。记者查阅资料,发现列入该目录的动物包括各地的特色猪、鸡、鹅、鸭、羊等,还包括敖鲁古雅驯鹿、吉林梅花鹿、中蜂、东北黑蜂等。
“我们店的特色菜是香辣口味蛇,现在市场上都没有蛇卖了。蛇啊、蛙啊之类的野生动物,还可以经营、销售不?”《决定》公布后,许多餐饮店负责人着急打听具体的禁用或可食用名录。记者了解到,省市林业部门将制定调整野生动物有关的名录、制定配套规定,确保《决定》落实落地落细。经营部门到时可在具体的名目指导下,依法合规开展经营活动。
监管部门:加大对野生动物违规交易的打击力度
1月24日,长沙市市场监管局公布《致全市食用农产品交易市场开办者和经营户的一封信》,要求全市所有经营户不采购、销售、存养、经营、贩运野生动物及其制品。
1月下旬,宁乡市市场监管局联合宁乡市林业局开展专项整治,在杉木桥农贸市场宁乡雪雪水产店门面前看到,该店销售野生花蛇(学名:黑眉锦蛇)销售,且不能提供合法的来源证明,当即查处并立案调查。该案被列为“打击野生动物违规交易”专项执法典型案例,由湖南省市场监管局在2月23日发布。
湖南省市场监督、林业、农业等12个部门联合部署,严厉打击野生动物违规交易行为,重点目标是盯住农(集)贸市场、超市、餐饮单位、电商平台等经营场所的野生动物交易活动。
养殖环节:或将带动养殖品种结构调整
邓伟强介绍,目前长沙市有340多家从事野生动物人工繁殖驯养的企业或农户,养殖的品类包括黑斑蛙、青蛙、蛇类、梅花鹿、孔雀、竹鼠等,其中八成是提供食用的。
李新辉是浏阳市官渡镇最大的青蛙养殖户,承包了近百亩水塘养青蛙。时下正是蛙卵孵化为蝌蚪的时节,水塘里的圆头蝌蚪一丛丛地游着。他说:“差不多已经孵化出3000多万尾蝌蚪了,还会有苗出来。”
25日,李新辉按林业部门的要求,把蛙田的产值、存栏量等数据报了上去。他的蛙田一年亩产在1000公斤左右,刨去人工、饲料等成本,一年的收入还是比较可观的。现在,他心里有些七上八下:“作为农民,收入都是田里干出来的。养蛙和种田一样,从投苗到上市需要时间。现在的情况下,我希望得到更明确的政策信号,决定是继续养下去还是转向经营。”
记者了解到,野生动物养殖现在是经济农业的重要一块,长沙市林业局也在加紧进行相关部署。比如,对全市的野生动物养殖进行更全面、更精准的摸底,弄清食用、药用、观赏动物占多少比例、产值是多少,为市委、市政府的进一步决策提供依据。同时,也在着力对养殖户开展宣讲,进行政策引导,支持和帮助养殖户一起调整目标、转型升级,共渡难关。
长沙市农业农村局科技教育处处长夏礼明介绍,这一政策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特别是从事野生动物人工繁殖、养殖、加工利用的,影响很大。农业部门将帮助分析养殖业主的具体情况,结合市场供求预测,适时地给予技术支持和指导,例如青蛙养殖的农户,可以考虑转型其他稻渔综合模式,继续开展农业生产。
来源:长沙晚报
作者:全媒体记者 周辉霞
因为隔离,一个“养蛙联盟”340万斤存栏青蛙不能卖
连日来,记者调查采访了数十家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场,直击它们的生存现状,记录养殖户们的真实心声。目前,全国各地饲养繁育野生动物场所被封控隔离,养殖户们一边期待疫情尽快过去,一边又很担忧:“现在被封控隔离的动物不能销售,如果以后不能养殖了又该怎么办?”
“养殖的青蛙今后还能吃吗?以后,青蛙究竟还能不能养殖?”最近,四川的蛙类养殖户王仕全很困惑,他时刻关注着国家政策的变化。
“全面禁止食用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以及其他陆生野生动物,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饲养的陆生野生动物……”2月24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王仕全所在的养殖群就像“炸了锅”,大家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在全国各地,像王仕全这样的养殖户还有很多。我国野生动物养殖和食用产业规模巨大,据媒体的公开报道显示,2016年全国野生动物养殖产业专兼职从业者有1409多万人,创造产值5206多亿元。未来,他们将向何处去?
连日来,红星新闻记者调查采访了数十家野生动物驯养繁殖场,直击它们的生存现状,记录养殖户们的真实心声。目前,全国各地饲养繁育野生动物场所被封控隔离,养殖户们一边期待疫情尽快过去,一边又很担忧:“现在被封控隔离的动物不能销售,如果以后不能养殖了又该怎么办?”
直击:黑斑蛙养殖基地被封控隔离
养殖户:不能卖蛙,每天还需上千元养殖成本
2月26日,四川西昌市经久乡,天气晴好,王仕全的黑斑蛙养殖基地大门紧闭,一张饲养繁育野生动物场所封控隔离告示格外显眼:“本繁育场因实施疫情防控,已经临时隔离,全国疫情解除期间,严禁外运、扩散、售卖、交易、租借。”
告示
王仕全出生在西昌农村,从小就在田间地头看到青蛙,两年前和几个朋友成立合作社,开始养殖黑斑蛙,“几个基地养殖有30多亩,目前有黑斑蛙几十万只,丰产期产值能达到五六十万元。”
养殖的黑斑蛙
黑斑蛙,属于两栖类蛙科动物,俗称青蛙、田鸡。
王仕全说,他去年卖了1万多斤黑斑蛙,收入10多万元。“每年春节前后,黑斑蛙的价格最高,每斤可卖到20多元,比平时高出七八元每斤。”原本,王仕全计划在春节前后出售一批蛙,但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他的计划。
1月26日,为防止疫情扩散,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联合发布公告,要求疫情期间全国暂停野生动物贸易,并隔离所有饲养繁育野生动物场所。
1月28日,王仕全的养殖基地正式被西昌市林草局封控隔离,他签下了承诺书。
发放野生动物禁止交易告知书
签订封控隔离承诺书
“一个月来,林业等部门经常上门检查,先后有10多次,三令五申不让卖蛙。现在隔离的青蛙不能出售,每天还需要上千元成本,后续养殖压力比较大。”王仕全告诉红星新闻记者,现在养殖场每天要求消毒,野生动物变化、健康情况也要及时上报。
西昌市林业和草原局、森林公安人员等对蛙场进行检查。
现在,王仕全每天都在网上密切关注蛙类养殖信息。2月16日,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繁育与利用委员会下属的蛙类养殖专业委员会发表文章称,野生动物为人类“刚需”,引发公众关注。2月18日,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发布声明,对于该文给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深表歉意,并已决定撤销蛙类养殖专业委员会。这在王仕全所在的蛙类养殖圈引发广泛讨论,网上关于蛙是否为野生动物、是否可食用的微博话题阅读量突破了3亿。
王仕全养的蛙
“副业”:大量存栏蛙被隔离不能卖
他放下养殖场工作 开冷藏车拉货赚钱
蛙类养殖户徐云飞也在西昌市兴胜乡建了一个养殖基地,养殖的黑斑蛙数量达20万只。“原计划在春节期间卖一批黑斑蛙赚一笔,没想到肥肉没吃到,反而把自己闷到了。”徐云飞说,他加入了全国几个蛙类养殖群,里面的养殖户达几千人,“全国各地情况都差不多,大量存栏蛙被隔离,暂时不能出售,加上养殖成本倍增,大家都快撑不住了!”
红星新闻记者采访了解到,在徐云飞的圈子中,养殖几十亩、上百亩蛙类的养殖户不在少数。徐云飞的一位朋友在重庆养蛙,去年耗资37万元建了13亩养殖基地,“他本来也打算在春节卖蛙,但受疫情影响,一只蛙也没有卖。”
2月24日,十三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六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关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动物交易、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明确,全面禁止食用国家保护的“有重要生态、科学、社会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以及其他陆生野生动物,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饲养的陆生野生动物。全面禁止以食用为目的猎捕、交易、运输在野外环境自然生长繁殖的陆生野生动物。
“难道青蛙也不能养了?”得知这个消息,徐云飞心中产生了无数个疑问。他问了很多朋友,但都没有得到确切的答案。
徐云飞干脆放下蛙场的工作,让家人帮忙打理照看,自己则开着冷藏车到外地拉货赚钱,“还有3万多元饲料钱没还呢,总要挣点生活费吧。”2月26日下午,红星新闻记者联系上他时,他正在广西境内拉货,他说,暂时也不敢去多想,“如果规定不能养,这些被隔离的青蛙又该怎么办?”
“库存”:多省市养殖户成立“蛙类养殖联盟”
目前共有存栏蛙1700吨,价值六七千万元
四川和众水产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健向红星新闻记者表示,他有100亩黑斑蛙养殖基地,目前有50吨左右的存栏蛙被封控隔离,无法售卖,“现在每天的饲料和人工投入就要上万元。”张健说,他们成立了一个蛙类养殖联盟,有全国21个省市的养殖户1万多名成员。“2月26日经过统计,我们有4000亩黑斑蛙养殖基地,存栏蛙1700吨,价值六七千万元的货。”张健说,黑斑蛙现在不能卖,只能养着,“压力很大,今年可能赚不到钱。”
除了黑斑蛙,牛蛙养殖户也面临困境。
特别关注:全面禁食野生动物
究竟哪些可以养殖、销售、食用?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成为社会共识。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养殖户、市民以及餐饮机构都特别关注的是:究竟哪些动物可以养殖、销售、食用?
“2月24日出台的《决定》对于全面禁食野生动物的界限有明确的界定,但具体细则和禁止食用名单还未出台。”2月25日,四川西昌市林业和草原局资源管理和政策法规股相关负责人在接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下一步,国家以及省、自治区、直辖市应该会依据该决定和有关法律,制定、调整相关名录和配套规定。
“西昌市现有饲养繁殖野生动物场所28家,经检查核实,有10家已在2019年以前停止养殖,有18家仍在养殖,有各类养殖的野生动物429973只,数量规模庞大,目前全部进行了封控隔离。”上述负责人以西昌市举例,养殖的蛙类数量最大,其次为竹鼠、野猪等,“究竟具体哪些不能养,还需进一步明确。”
该负责人表示,从《决定》来看,鱼类等水生野生动物不列入禁食范围,比如水库鱼、小龙虾、泥鳅等。当然,比较常见的主要供食用的家畜家禽,如猪、牛、羊、鸡、鸭、鹅等,还有一些如兔、鸽等人工养殖利用时间长、技术成熟的动物,依照《畜牧法》《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是可以食用的。
红星新闻记者查询发现,这次的《决定》增加了禁止食用“三有动物”和其他陆生野生动物。在“三有动物”方面,原国家林业局于2000年颁布了《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包含1591个物种,野味市场中常见的刺猬、果子狸、竹鼠、野猪等皆在其中。这意味着,这部分野生动物养殖从业者或将面临转型。
对于甲鱼、鳄鱼等养殖两栖爬行动物是否还可以食用?2月27日,农业农村部渔业渔政管理局副局长韩旭回应,“关于养殖两栖爬行动物,目前农业农村部正在和国家林草局协商,本着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保障人民健康安全,保障水产品供给安全的原则,调整完善相关的目录和配套规定,进一步明确禁食的范围。在新的目录出台之前,将通过文件的形式尽快予以明确。”
农业农村部的回应一出,徐云飞所在的蛙类养殖群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我们都看到了这个消息,群里都闹翻天了!”现在,他们都期待着疫情尽快过去,一位蛙类养殖户说,“从目前的政策来看,并没有进行‘一刀切’,我们也在等待具体政策出台,我觉得还是很有希望。”
来源:红星新闻
记者:江龙 摄影报道 部分受访者供图
受冲击的不仅仅是青蛙养殖业,牛蛙行业的日子也不好过。
“疫情的出现让我们措手不及”,总部位于深圳的蛙来哒创始人罗清对记者表示,即使现金流问题解决了,主打菜品原材料牛蛙的供应也很让人担心。
春节前,蛙来哒全国190多家店像往年一样,为春节期间旺季消费准备了充足原料,包括净菜、牛蛙、辅料等。“每家店投入几万元(人民币,下同),一共1000多万元”,罗清说。
然而23日武汉封城让全国餐饮业迅速降温。大年初一,蛙来哒高管按惯例去门店慰问,但发现北京、上海、广州、长沙等地的门店几乎没有顾客。
“我们立刻通知190多家店休市,原材料中的净菜无法销售,只能扔掉,门店关闭前做了消杀准备”,罗清说,公司认为,看疫情发展势头,短期内不会恢复。
蛙来哒2010年在长沙创立,是一家牛蛙主题餐厅,2016年将总部搬到深圳。
2016年前后,蛙来哒迅速扩张,成为一家“网红店”,190多家门店覆盖内地70个城市,其中有20多家自营店,其余为加盟店。
如同许多餐饮企业一样,武汉封城到现在近一个月,公司没有营业收入,却还要支付租金、人工、运营开支等。“仅房租和人工,就占到单店销售额的40%多”,罗清算账说。
蛙来哒全国6000多名员工。1月15日发放12月工资;1月20日发放年终奖,约合一个月工资;2月15日又发放1月工资。一个月内,公司发放3个月工资。这让现金流非常吃紧。
目前,公司正在和员工商量,分批发放工资,或无薪休假。毕竟,公司倒了,员工更拿不到钱。但工资应如何发,还需要遵守各地政策。
近日,国家出台了社保减免、税收缓缴等政策,罗清认为对中小企业很有帮助。
在房租方面,大多数门店所在商场免了2月份租,后面几个月的租金还处在不明朗状态。
2月份以来,许多餐厅开始自救,海底捞、西贝等大餐饮企业都开始在线上渠道发力,以此来缓解资金压力。
“过去我们以堂食为主,外卖占20%”,罗清介绍,现在有八九十家店准备在线上复工,增加销售半成品菜,团体餐也是一个方向。目前外卖量比平时还差不少。公司打算调整一下线上营销形式,以增加转化率。
阿里巴巴旗下的口碑及饿了么、美团是目前两大外卖平台。目前都推出了安心卡、无接触配送等。口碑对武汉商家免除商品佣金到3月31日,对全国其他地区商家免除到2月29日。对有外卖需求的商家,开通外卖极速上线服务。
让罗清担忧的还有上游牛蛙的供给。蛙来哒的供货商位于汕头市澄海区盐鸿镇,镇上约2000余人从事牛蛙养殖。
给蛙来哒供货的林先生介绍,他的合作社有300家养殖户,现在4000万斤牛蛙养在地里,本该在清明节前出清。但餐饮业几近停滞,如果不能及时出掉,牛蛙就会死在地里,令养殖户全年无收,还会欠下饲料款。
合作社的资金链也会告急。养殖户全年饲料投入3至4亿元人民币,由合作社向饲料厂商垫付40%,其余赊账。一直不能回收资金的话,合作社能否撑到清明节后投放下一季蛙苗还是悬念。
蛙来哒预计,新冠肺炎的影响时间会比非典疫情要长。“餐饮业现金流好,市场会在疫情结束后全面恢复,我们还是看好餐饮业的发展前景,但现在首要任务是活下来”,罗清说。(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记者:刘育英